动态焦点:贵州铜仁:八旬老人多方找寻归还60年前借粮

2023-02-03 16:30:05 来源:多彩贵州网

(李坚) 1月27日,农历大年初六,一位81岁的老人杵着拐杖,敲开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镇新屯村一户村民的门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诚实守信的张祥碧,杵着拐杖寻找60年前的恩人还粮。

“请问你是不是叫卢老宝?我是从铜仁来的,专门来还你们家的苞谷。”敲门的老人名叫张祥碧,进屋还没有来得及放下拐杖,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。

户主名叫卢朝富,看着完全陌生的访客,一脸懵。“你说的卢老宝是我的弟弟,我们以前是一家人,现在三兄弟分家了。”卢朝富招呼老人坐下并给老人倒了水,随即跟老人攀谈起来。

“你母亲是不是姓崔?”

“对对对,我母亲叫崔绍群,她在2014年就过世了。”

交谈中,信息终于对上了。

原来,张祥碧夫妇是思南县凉水井人,早在1962年,当时二十岁的张祥碧,与丈夫朱大宣,带着年幼的儿子朱乔宝,从原江口县太平公社月亮坝农场出发,在梵净山周边放鸭。“那一年是难遇的寒冬,稻田水面结冰,我们饲养的两百多只鸭子无法下水,不仅带的饲料全部吃完了,而且连蕨粑块都没得喂的了。”张祥碧回忆,那时刚刚经历过严重的自然灾害,很多人吃饭都困难。

张祥碧(前排左二)与恩人崔绍群的后人(前排左以、三、四)以及张国玉的后人(后排左一)合影。

“当时我们就借住在你们家,我儿子朱乔宝名字里面有个‘宝’字,你弟弟卢老宝名字里面也有一个‘宝’,正是因为这样的缘分,所以我们就结为了干亲家。”张祥碧说,在粮食比钱还贵重的年代,崔绍群毫不吝啬地借了90斤苞谷给她喂鸭子。

因为鸭子多,每天消耗很大,加上凝冻天气持续时间很长,张祥碧夫妇又向杨柳镇白虎咀村的张玉国、洋溪潘林杰两家,分别借了130斤和70斤苞谷。张祥碧说,那个时候也没有写借条,没有联系方式,只记得这些恩人的名字和“江源沟”这个地名。

1979年,张祥碧夫妇从月亮坝农场搬迁到了铜仁大兴奶牛场工作居住,成了一名茶艺师,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到“江源沟”寻找当初的这些恩人归还粮食。

2016年,83岁的朱大宣因病去世。“我老伴儿走之前,还忘不了欠粮这件事情,我就给他说,我一定会找到这些恩人,归还当年的粮食。”

2023年,张祥碧在小区内辗转打听,终于知道“江源沟”这个地方在100多公里外的杨柳镇,根据中间人提供的详细地名,最后来到新屯村,找到当年的恩人后,老人激动得眼含泪花。

“当年的苞谷,比现在吃海鲜还贵,我知道用钱很难还清这些恩情,但是我们夫妇必须信守承诺,现在换算成钱还给这些恩人的后人,也算了却我们的一桩心愿。”

坐在卢朝富的家里,张祥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钱包,按照粮食的价格,把折算出来的现金付给了崔绍群、张玉国两位已故老人的后人。

“我们夫妻当年在外面饲养鸭子二十多年,除了借过这三次粮食外,还得到了很多村民热汤茶水的慷慨帮助,做人就要诚实守信,有借有还,说到一定做到!”张祥碧说。

关键词: 诚实守信 这个地方 终于知道

推荐内容